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发布

有很多人咨询基于地理信息的在线社交网络模型矩阵内容新媒体,定位是“有技术、有经验、有项目、有学术、有人才、有资金、有交流、有合作”的服务型平台。


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总 则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陕自然资修复发〔202034号),结合三原县实际,编制《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三原县现状存在的突出生态系统问题,以国土空间总体格局、重点区域、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为主线,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形成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新格局。

《规划》是实现全县高质量发展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空间保障,是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举措,是一定时期内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纲和蓝图,是提升自然资源部门生态修复工作统筹效率的有力支撑。

本次规划范围为三原县行政区域内的辖区范围,共576.70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21-203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近期为2021-2025年,远期至2035年。


第一章 成效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现状

区位优势显著,西安北部窗口。三原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47′109°10′,北纬34°34′34°50′之间。地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周边大中城市的弧心位置,东与临潼、富平、阎良相连,南与高陵接壤,西邻泾阳、淳化,北靠铜川新区、耀州区,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和省会西安的北部窗口。

地理格局独特,南北分异明显。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621409米之间,南北以四十里塬坡为界,东西以清河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明显不同的地形地貌形态,即南部平原、北部台塬和西北山塬。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

气候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三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和极地变性大陆气团的影响,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春季热带暖湿气团逐渐增强北进,气温回升快,降水增多,但由于蒸发量大,易成春旱。同时冷空气活动亦较频繁,故多有寒流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炎热多雨,常有雷暴和冰雹出现,夏旱也常有发生。秋季冷暖气团交替影响,初秋多处于副高压带边缘,常有连阴雨。

土壤类型丰富,土地利用多样。境内土壤分类有灌淤土、嶁土、黄土、红土、淤土、褐土黑土、盐土、沼泽土9个土类。各类土壤分布大体是:从北向南是地带性黑土和嶁土的过渡;由西向东是嶁土类油土亚嶁土亚类的过渡。南部平原基本是淤土;北部台塬和西北山塬区主要分布着嶁土和黄土。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历年变更调查数据统计,全县耕地26521.28公顷(39.78万亩),园地8744.57公顷(39.78万亩),林地8033.89公顷(12.05万亩),草地2128.78公顷(3.19万亩),商业服务业用地348.46公顷(0.52万亩),工矿用地1396.13公顷(2.09万亩),住宅用地5556.23公顷(8.33万亩),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402.62公顷(0.60万亩),特殊用地517.40公顷(0.78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485.59公顷(3.73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78.70公顷(1.92万亩),其他土地256.58公顷(0.38万亩)。

矿产资源单一。三原县是陕西省矿产资源小县。截至2020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共5种,包括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灰岩、砖瓦用粘土、矿泉水及地热。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灰岩和砖瓦用粘土主要分布在四十里塬坡,矿泉水和地热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第二节 工作成效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根据《三原县林业局关于2018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查报告》(三政林子〔2018150号)文件内容,2018年省市下达营造林计划任务1.4万亩,已完成2.4万亩(其中三北人工造林0.1万亩、封育0.2万亩,杂果林建设0.3万亩,退耕区森林抚育0.5万亩,苗木花卉、道路绿化等其他造林1.3万亩),占任务的171.4%。道路绿化任务25公里,完成26公里,占任务的104%

大气环境明显改善。严格执行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定期召开大气质量分析研判会,充分借鉴并运用“一县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成果,依法科学精准治霾,全力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54天,较2017年增加了64天;PM2.5浓度年均值为49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了8微克/立方米,下降率为14.04%

水环境治理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大。以河长制为引领,深入实施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通过排污口整治、增加西郊水库补水、加强执法监管等措施,加大清河整治力度,清河水质改善明显,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2017-2020年,清河出境断面水质劣五类占比56%54%33%8%2020年清河水质稳定保持在五类标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清理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各类环境问题,确保饮水安全。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有效防范风险,加大对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监管,完成18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核实和2家企业用地采样工作。完成1处疑似污染地块初步调查评估工作,开展建设用地用途变更等相关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加强重金属企业环境监管,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落实总量控制指标,全县土壤生态环境总体安全。

加大整治力度,矿山修复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860万元,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面积24.4公顷,历史遗留矿山、关停砖瓦窑土地复垦面积31公顷。全县新建和生产矿山提取使用基金40.86万元,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6.7公顷,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带来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陕西省未来2020-2050年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趋多趋强态势,会通过影响粮食、水资源、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激化现有的生态矛盾。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等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可能对区域生态安全产生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压力,使得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依然艰巨。随着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用地需求增加,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结构性矛盾凸显。过度超速的城市建设与开发活动,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进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触及粮食安全、水安全等国之根本。生态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新账”和“旧账”相互叠加,避免“新账”,理清“旧账”,处理和协调好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提出新要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与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三原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改善,人们对绿色、质量、安全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追求。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动“多规合一”,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对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生态修复涉及政府部门较多,各部门之间职责分散、资金分散、项目零散;二是生态修复投入机制相对单一,生态修复工作过度依赖国家财政投入,满足不了修复工作的任务需求。因此,在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厘清生态现状,统一底图底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厘清部门职责和权限,整合项目和资金,计划项目协同落地,全面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已是现阶段生态修复工作推进中面临的重大责任与难题。

第二章 基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状况

山水特色明显。三原县南北以北部台塬边坡为界,西部由北向南发育的清峪河与泾阳县东西相隔,自然分割成三个差异明显的地貌区,即南部平原区、北部黄土台塬区和西北基岩山区。县域境内水系属于渭河流域,县境内的河流有清峪河及其支流浊峪河、冶峪河,以及石川河水系的赵氏河。冶峪河于三原、泾阳两县交界处汇入清峪河,在境内无流域面积。清峪、浊峪、赵氏三河流经县境总长度为116.4公里,流域面积405.4平方公里,水面率0.84%。在此自然山水特色下形成三原县独有的由西北至东南的三河环绕的山、塬、原阶梯式自然山水格局。

林地分布较为集中,公益林占比较大。根据2019年林业调查变更库统计分析,三原县林地面积7668.48公顷,占总面积的13.28%,主要分布于西北山地及北部台塬沟坡地带。其中有林地5364.62公顷,占林地总面积69.96%;疏林地684.08公顷,占林地总面积8.92%;灌木林地838.48公顷,占林地总面积10.93%;未成林地557.86公顷,占林地总面积7.27%;苗圃地11.33公顷,占林地总面积0.15%;宜林地43.95公顷,占林地总面积0.57%;无立木林地168.16公顷,占林地总面积2.19%。森林面积5364.62公顷(包括乔木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森林覆盖率9.29%

根据2019年林业调查变更库统计分析,公益林地面积6777.8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8.39%。在公益林地中,国家级公益林地面积6116.1公顷,占公益林地面积的90.24%,全部为国家二级公益林,三原县无国家一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地661.76公顷,占公益林地面积的9.76%

耕地以水浇地为主,耕地质量较好。三原县三调现状耕地面积为26521.28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5.99%,其中水田面积为1.27公顷;水浇地21853.5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82.40%,主要分布在三原县南部等平原区域;旱地4666.4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7.60%,主要分布在三原县北部的嵯峨镇、新兴镇、陵前镇和四十里塬坡等北部台塬和西北山塬地区,高程较高、坡度较大、灌溉难度较高的区域。三原县耕地平均利用等6.73等,高等地(5-8等)占总耕地面积的78.61%,中等地(9-12等)占总耕地面积的21.39%

草地以其他草地为主,分布零散。三原县草地面积为2128.78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面积为9.24公顷,人工牧草地面积为4.76公顷,其他草地面积为2114.78公顷。主要分布沿着清峪河、浊峪河、赵氏河和四十里塬坡。

自然保护地范围明确。三原县自然保护地面积为1895.61公顷,包括嵯峨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清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其中嵯峨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为1295.70公顷,清峪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为599.91公顷。现已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进行保护。

矿山规模一般,矿种类型单一。三原县采矿权范围242.13公顷,主要分布在大程镇、中心城区、西阳镇、鲁桥镇、陵前镇等乡镇。其中大型矿面积为83.32公顷,占采矿权范围的34.37%;中型矿面积为98.06公顷,占采矿权范围的40.50%;小型矿面积为60.85公顷,占采矿权范围的25.13%。包括地热和砖厂两种类型,其中地热面积158.91公顷,占采矿权范围的65.63%,全部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砖厂面积83.22公顷,占采矿权范围的34.37%,主要集中在四十里塬坡区域。

第二节 基础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根据《三原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合三原县生态系统特征,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脆弱性)单因子评价,结合全国第三次调查成果、专项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对三原县生态评价进行相应校正及综合分析,最终形成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结果。三原县不涉及土地沙化脆弱性、石漠化生态问题。极重要等级的面积为11.17平方公里,占比1.94%;重要等级的面积为43.00平方公里,占比7.46%;一般重要区域面积为522.53平方公里,占比90.61%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三原县生态系统特征,开展坡度、高程、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指数、土壤侵蚀、生态保护区、文物古迹、水体敏感性分析,根据单因子的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数据,利用AHP方法对单因子的权重值在ArcGIS中叠加处理,最终形成三原县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

按生态敏感性高低将三原县分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不敏感区。三原县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三原县嵯峨山和清峪河及其周边缓冲区,同时还包括主要河流、公益林及其缓冲区,生态低敏感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各镇建成区和一般农田地区。

生态干扰性评价。通过对三原县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地质灾害等进行分析,按照生态干扰性将三原分为高干扰区、中干扰区、低干扰区和极低干扰区,三原县生态干扰性较高的区域主要为各城镇建成区、高速公路、高压走廊等及其缓冲区,生态低干扰区主要为植被覆盖度较高、人类建设活动较少的地区。

第三节 问题识别

全市生态环境呈现“整体好转、局部优化”的良好局面。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逐步凸显,环境承载能力仍然较低,生态脆弱的瓶颈依然存在。

一、部分地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三原县地质灾害分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其中滑坡1处,崩塌5处,地裂缝1处,规模全部为小型,不同程度地对周边房屋、古建筑、公路、通讯设施、抽水站、农田、水库等造成威胁。

二、水资源匮乏且空间分布不均

2018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73.8毫米,陕西省平均降水量703毫米,三原县平均降水量为537毫米。降雨量的不足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不足,制约三原县的发展。

县境内多年平均自产地表径流量0.2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1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补给量0.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0.48亿立方米。计入泾惠渠、西郊水库、桃曲坡水库等工程引入的客水,年可供水量1.2-1.4亿立方米。年需水量1.55-1.7亿立方米,缺水0.3亿立方米左右,主要表现为农业缺水,尤其是北部塬区缺水严重。水资源分布呈现“南丰北欠”特征。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三原县水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不高,自产地表径流及天然入过境客水大多以雨洪形式发生,较难蓄集利用,利用不足60%;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因水质特点取水用途受到制约,对于工业及生活来讲,存在“有水不能用”的情况。

清河下游段水环境治理任务重。三原县境内三条河流中,浊峪河新兴镇龙王村断面,检测项目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为III类水。赵氏河由于上游铜川新区华能电厂污水汇入,为IV类水。清峪河冯村水库断面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标淮,为II类水,清峪河西郊水库上游水质基本情况较好;经过县城后,大程断面为Ⅳ类水,表明下游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城市生产和生活对水系造成一定污染。据统计,清峪河沿岸共有排污口27处,年排污水量1250万吨。

清峪河湿地河岸治理不足,部分被建设侵占。河流两岸环境的脏、乱、差对河道的疏浚、水质、雨洪资源的利用造成很大的影响,河道的两边绿化程度不高,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一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淤积。河岸两边随意堆放的废弃物对河槽的稳定性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河流中段的河床被淤高,基本的形态已经出现了变化,河道的稳定性降低。

城市排水与河道未形成良好系统,内涝问题凸显。河流部分河道自然形成,防洪标准低,部分河道无防洪堤,岸坡垮塌严重,农田损毁,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三原县防洪工程体系仍不完善,现有控导工程不能有效控制河势。城市排水工程措施点少,农用地河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极端天气易发生内涝。三原县年降水严重分配不均,平均七、八、九月份降雨量在全年降水60%以上,且时常发生暴雨及秋淋。连续降雨和暴雨这一特殊的气候条件使三原县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历史上较大的洪涝灾害有16次。历次涝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造成农业耕种难,作物减产,严重的部分田块绝收,严重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部分地带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三原县农田渠道工程建设标准低,渠道沉陷,衬砌率低,渗漏损失严重。如:五联村、五泉西村抽水站塬下灌区45km斗农渠道中,衬砌渠道仅有21km,衬砌率仅为46.7%。由于工程老化失修,长期带病运行,致使渠道引水能力下降,效益衰减,形成“半截子渠”,出现“挂名水地”和“水中旱”现象,一定程度影响了灌区的正常灌溉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三原县部分农村尚末配套田间工程,已成灌区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灌区斗、农渠部分仍为土渠。田间配套不仅标准低,而且面积小,设施不完善,配套建筑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和破坏。

水土流失治理需进一步加强。流经三原的清峪河、浊峪河均发源于渭北基岩山地和黄土塬区,由于土壤质地疏松,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每年6-9月份为高含沙期,高含沙水流对县内水利工程运行造成较大影响,特别是造成水库淤积十分严重。三原县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面积6529.6公顷(2019年林业库变更数据库),占县域总面积的12.07%

三、林地质量等级较低,造林难度较大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部分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三原县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综合效能较低。根据2019年林业调查变更库统计分析,森林资源总量较少,亩均蓄积只有28.77立方米,低于全国78.3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单一,乔木林较多,占总林地的69.96%,幼龄林多,占总林地的69.95%;低产残次林多,许多原生森林资源逐渐被人工化,人工植苗占林地97.14%,森林质量不高,中等林地占总林地58.87%,难以全方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的多用途需求。

县域内存在森林结构性矛盾,加上区域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出,大部分径流由暴雨形成,由于缺乏拦蓄措施,使大量径流易在北部山区和黄土塬区河流形成洪流,部分地区存在土壤侵蚀的现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清峪河、浊峪河的中上游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林业变更库,三原县水土流失面积69.6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重而道远。

造林成本越来越大,造林难度较大。三原县可造林地越来越少,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越来越高,林分质量比起林草现代化的要求和既定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是技术人才少,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完善。林业是一个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相对比较专业的产业,近年来没有林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导致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力量薄弱,林业产业发展缓慢。二是资源管护难。一方面,国家和省市林业部门没有配套下达相应地管护项目,林业项目在设计中对林木管护的资金投入预算过小,造成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有关镇村为发展地方经济,进行土地复垦等方式容易发生侵占林地现象,给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三是基础设施弱。绿色发展机遇难得,但在四十里塬坡及北部地区台塬地带,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工作推进。

四、耕地质量下降,后备资源匮乏

高等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质量下降。依据《三原县2018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分析报告》,2018年三原县减少耕地39.84公顷,减少耕地主要去向为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中5等地面积32.18公顷,占减少耕地总面积的80.77%,减少耕地多为高等地,耕地平均等略有下降。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城镇用地需求增加,耕地与城镇用地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遏制耕地减少的同时,通过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尤为关键。

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后备资源区是指通过工程措施等手段可以转化为耕地的区域,全县划定耕地后备资源区3081.94公顷,占县域国土面积的5.34%。主要地类为其他草地、其他园地。就三原县土地利用现状而言,全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可用于开发利用的耕地数量较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空间越来越小,加剧了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耕地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

五、矿山修复压力大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三原县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多发性和复杂性。矿山企业重开发轻保护治理的现象依然存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日渐突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监管难度较大,尤其是砖瓦用粘土矿山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未根本改观,地热开发利用方式单一、布局不尽合理。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矿山开采遗留了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存在安全隐患。地区经济欠发达,投入的财政治理经费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尚未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资融资机制,治理恢复资金不足,治理任务较重。

基础调查工作薄弱,监测体系尚未建立。以往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工作精度低,系统性、完整性较差,尤其是对地热、矿泉水基础勘查薄弱,难以满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需求。尚未建立监测体系,绝大部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处于空白,难以有效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动态。

六、中心城区水系功能不全,绿地系统不完善

三原县中心城区由于其生态本底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具有地质灾害隐患、水土流失敏感度高等生态劣势,近年来由于城市开发、城市建设用地的蔓延,侵占了农田、水体等绿色空间与廊道,致使生态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主要在水系生态系统、绿地系统方面。规划区水系功能不全,水质较差、硬岸过多,同时城市绿地建设滞后,绿地系统不完善、公园绿地数量不足、绿地广场品质不高。

第三章 总体要求与规划目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以三原县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对象,明确全县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划,凝练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形成2021-2035年三原县生态修复目标体系,为筑牢三原县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及其内在规律,以保障三原县生态安全为目标,努力维护和提升三原县生命共同体功能。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战略引领,科学编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按照中、省、市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程要求推进规划编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基于充分调查评价和深入研究分析,统筹安排规划期内生态修复工作。

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三原县域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途径模式和保障措施。

统筹协调,加强衔接。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农田、城镇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系统性,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与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国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加强衔接。

第三节 规划目标

2021-2035年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提升:到2035年,全县林地、森林、湿地、物种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巩固。重要生态系统保育保护率达标;生物多样性丰富,关键生态系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河湖生态流量充足;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8%,森林蓄积量达到30万立方米;湿地面积保有量维持在10公顷,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比例达到3.29%以上,生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退化生态系统全面修复保护:到2035年,全县水土流失、污染土地、采矿损毁土地得到全面治理,退化生态系统完成修复和保护。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整砖瓦用粘土矿开发布局,优化大中小型矿山比例,建设绿色矿山,实现矿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全县耕地环境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重要生态廊道建设更加完善。

第四节 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

以田园景观生态为基底,以水系为脉络,以基础设施廊道为补充,重点突出生态保护红线斑块。规划构建“一屏一带,三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总体格局。

一屏:嵯峨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维护生态结构的重要节点,加强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严控人类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活动,降低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

一带:四十里塬坡生态修复带,加强重点带状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使之承担生态系统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功能,形成县域生态保护格局中流砥柱的生态体系。

三廊:以县域三条过境河流清峪河生态廊道、浊峪河生态廊道、赵氏河生态廊道打造生态廊道。

多点:国家公益林、各级水源保护地、水库等所形成的保护节点。

第四章 修复分区与重点区域

第一节 修复分区

基于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以及重要生态问题分布格局,利用ArcGIS软件构建生态系统评价模型,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得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性评价结论;并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最终确定将三原县划分为4大生态保护修复片区,分别为南部清峪河流域生态修复区、中部四十里塬坡生态修复区、西北部嵯峨山森林生态修复区、东北部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

一、南部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提升区

(一)区域范围

本区区域范围包括城关街道、县城建成区、渠岸镇、陂西镇、独李镇、西阳镇和大程镇,面积204.8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比例35.52%

(二)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以关中平原地形为主,清峪河穿流而过。区内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面积为599.91公顷,占县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31.59%;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89.78平方公里,占县域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50.25%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一般,主要存在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河流水质不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等。

1)部分地区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现象。区内人口密度较大,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由于长期的农药化肥使用,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意识不够强,导致部分地区尚未把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导致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总体不高。

2)河流水质不高。区域内河流水质风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部分河流周边村庄生产的垃圾以及周边产生的弃土倒入河,侵占河道、污染水质。并且,偶发的生活废水的无序倾倒、垃圾随意投放等,也严重影响县域河流水质。

3)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下降。区域内存在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河流湿地是主要类型,湿地资源较丰富。但由于湿地保护机制不够健全和建设资金欠缺,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升。

(三)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逐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养殖污染整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修复河流提升河流水质,建设生态护堤,打造城市文化绿色长廊;推进清峪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大清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选址适宜的地段建设生态廊道,保护保育区内的地带性生态系统,加强监管,保护生物多样性样性。清峪河沿岸强化天然林资源保护,深入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整理造林地块,建设绿色长廊。以农业面源污染、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攻方向,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水质综合治理与提升,进行系统修复。

(四)修复策略

在生态空间,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在清峪河沿线建设绿色长廊、生态隔离带,进行水环境治理。在农业空间,开展高标准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等工程项目,改善农田及周边生境,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在城镇空间,针对重点镇,开展城镇人居环境整治,构建城镇内外生态系统,连通城镇周边河流水系,修复坑塘沟渠。

二、西北部嵯峨山生物多样性保育与采石矿区综合治理区

(一)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包括嵯峨镇和新兴镇,修复区整体位于嵯峨镇、嵯峨林场以及新兴镇的西部,面积40.64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比例7.05%

(二)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位于嵯峨山山脉,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最高。区内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地,面积为1295.70公顷,占县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68.41%,已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

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水源地存在污染风险。

1)森林质量不高、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区域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有1个省级森林公园,林地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高,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服务。但由于该区域历史上不合理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植物资源逐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质量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不高。

2)采石矿山的土壤污染。嵯峨镇西南部由于采石矿山的开采,矿山坐落的区域环境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土壤裸露,土壤质量一定程度下降,易发生破损山体滑坡、碎石崩塌等现象。

(三)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以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为重点,实施嵯峨山青山保卫战,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和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强化森林资源安全管理,加大嵯峨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巩固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在西南部重点实施采石矿山的生态修复,采取“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原则,达到山体白化现象整治,山体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

(四)修复策略

在生态空间,开展森林综合治理工程及水源地保护工程。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护嵯峨山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在农业空间,以保护生态空间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人工林地等的生态功能,改善区域内生境;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农村建设用地应按要求逐步退出,恢复生态系统。

三、东北部台塬水土流失治理与果业发展区

(一)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包括陵前镇、新兴镇、鲁桥镇、西阳镇、大程镇,面积308.05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比例53.41%

(二)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以台塬地形为主,主要河流有浊峪河和赵氏河,国家二级公益林面积约为17.88平方公里,占公益林总量的24.82%

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森林质量不高、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河流水质不高。

1)森林质量不高、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由于林种不够丰富,种类趋于单一化,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生态服务功能不高。

2)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由于暴雨和洪水的频繁冲击,造成浊峪河、赵氏河河道岸边冲刷,加上区域水保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地下水资源开采,导致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3)河流水质不高。区域城镇化进程较快,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加剧,对环境基础设施造成较大压力。加上沿岸居民河流保护意识不足,区域河流水质有待提高。

4)饮用水水源地存在污染风险。水库蓄水位低时,在春季部分时段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对饮水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一、二级保护区有原住居民96户,存在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不及时的隐患。

5)矿山环境破坏。区域内矿山占地面积大,问题较为突出。矿山坐落的区域环境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土壤裸露,土壤质量一定程度下降。

(三)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提高森林质量,在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等原生地带性植被的基础上,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自然恢复为主修复林层结构,强化天然更新,提高中林和乔林占比;强化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涵养、封育保护和自然修复,全面预防水土流失;加强工业废水污染防治,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强化重要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冯村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执法能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生态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问题。

(四)修复策略

在生态空间,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河流水质治理项目。在赵氏河、浊峪河沿线及四十里塬坡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淤地坝工程、拦沙工程、塘坝工程。针对赵氏河、浊峪河及其治理水环境较差河段,实施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开展水源保护地综合治理,加强冯村水库水源地保护。在农业空间,围绕园地的生态功能提升,实施农用地生态修复,改善园地及周边生境。同时实施耕地休耕轮作,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效益。在城镇空间,针对重点镇开展城镇人居环境整治,构建城镇内外生态系统,连通城镇周边河流水系,修复坑塘沟渠。针对历史遗留采石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升采矿集中区生态环境质量,解决生态空间格局失衡问题。

四、中心城区居住地景观修复区

(一)区域范围

区域范围包括城关街道,三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确定的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为重点,同时包括周边清峪河沿线等生态空间区域,共约23.18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比例4.02%

(二)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以关中平原地形为主,清峪河穿城而过,是居民点聚集区。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一般,主要存在生态问题包括生态格局脆弱、水系功能不全、城市绿地建设滞后等。

1)生态格局脆弱。清峪河作为贯穿三原中心城区东西的生态极重要区域,生境系统极易受到城市居民活动的影响,造成破坏。同时由于清峪河深切,两岸谷坡陡立,加之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谷坡植被发育较差,坡脚有地下水溢出,稳定性差,人口居住集中,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滑坡、崩塌时有发生。

2)水系功能不全。清峪河三原县城下游段尚有4处较大的排污口,导致水质较差;分布在河道两侧的植被不成规模且植物种类多样性较低,坡岸坡面指标绿化覆盖度不足,植被绿化界面表现较为杂乱和荒芜,缺少美观性。

3)城市绿地建设滞后。现状绿地斑块零碎化,分布不均衡,绿地系统不完善;区域内仅有6处公园,绿地布局及总量不足,重要交通道路两侧绿化缺乏;同时现有公园绿地、灌丛绿地缺少地域文化的展现,绿地广场整体品质不高。

(三)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保护脆弱生态格局,构建蓝绿网络,修复破损生态斑块,凸显三原地域文脉。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三原县中心城区生态修复分为水体修复、绿地系统修复两方面进行保护建设和规划管控,分别对应治清水、织绿城修复策略。治清水即注重流域生态涵养、促进水系贯通、城区截污治污、堤岸优化改造、提高水体自净。织绿城需要完善绿地结构、增加绿地数量、提升绿地品质、建设特色绿道、彰显三原地域文化

(四)修复策略

在城镇空间,重点关注城区和工业集中区,统筹城区内外生态系统,完善人工绿化网络,构建优化城市通风廊道和绿廊,减少城市内涝,增加城市韧性和通透力;修复提升城市特色风貌和人文景观,提升城市人居生态品质。在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清峪河穿城而过,生态和城镇空间相邻,在清峪河沿岸建设生态缓冲带,连通生态廊道。

第二节 重点区域

结合省、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规划,根据调查、评价和问题诊断结果,结合修复分区。识别生态、农业、城镇、冲突空间中生境质量优越及生境质量已退化区域,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三原县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包括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生态廊道修复重点区、水环境整治重点区、中心城区重点区等5个重点区域。

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分布于西北部嵯峨山生物多样性保育与采石矿区综合治理区,面积1298.93公顷,涉及嵯峨镇(嵯峨林场、大盘村、屈家村、嵯峨村)等14村。区域重点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和中、幼龄林抚育工程,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木多样性,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开展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分布于东北部台塬水土流失治理与果业发展区,面积522.11公顷,涉及西阳镇(东寨村、五联村、五泉村)、大程镇(毕家沟村、苟家村、等桥村、桃沟村、小王村、老庙村、永合村、福音村、朱家湾村)、陵前镇(墩台村、铁家村、柴家窑村)等315村。区域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工矿废弃地修复工程。

生态廊道修复重点区。分布于东北部台塬水土流失治理与果业发展区,面积1234.66公顷,涉及嵯峨镇(洪水村、屈家村、大盘村、冯村、嵯峨村、杨杜村、天井岸村)、新兴镇(岩尧村、南社村、和平村、五四村、焦寅村、五爱村)、鲁桥镇(峪口村、桥头村)等315村。区域重点实施植树造林工程,保护现有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度;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保障用水安全,开展生态廊道的综合整治修复工程。

水环境整治重点区。分布于南部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提升区,面积275.77公顷,涉及鲁桥镇(孟店村)、城关街道(五一村、五四村、西秦村、西关村、西社村、龙桥村、土官村、新庄村、七一村、东关村)、渠岸镇(明林村、仇阳村、渠岸村、惠家村、吴村盖村、大村王村)、西阳镇(光明村)、独李镇(王店孙村、赵渠村、张刘村、南仵村)、大程镇(王店村、金尧村、屯王村、大程村)等6镇(街道)26村。区域重点实施污染治理、水质恢复,加强控制水污染,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中心城区重点区。分布于三原县中心城区,面积339.90公顷,涉及城关街道。区域重点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和绿地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与水质,提升水生态系统功能,构建结构完善、类型丰富的三原绿地系统。

帝陵文化重点区。分布于东北部台塬水土流失治理与果业发展区,面积332.82公顷,涉及陵前镇(柴家窑村)、大程镇(桃沟村、永合村)等23村。区域在不改变陵墓原貌的前提下,重点对帝陵保护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障永久基本农田不被侵占,推动旅游环境的改善。

第五章 项目部署

第一节 重点项目

重点落实陕西省在三原县内布局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而部署的子项目。

一、渭北地区固沟保塬生态保护修复重点

渭北旱塬横跨宝鸡、咸阳、渭南,是水土流失特征最为突出的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咸阳渭北旱塬绿色生态带包括三原县在内的9个县(市),占全域面积的86%。其生态系统稳定对于咸阳乃至整个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起到关键作用。为落实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级重点项目、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咸阳渭北旱塬绿色生态带固沟保塬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布置1个子项目。

三原县生态廊道建设项目

实施范围:三原县嵯峨镇、新兴镇

工程类型: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自然资源局

目标:系统治理区域内水土流失问题,实现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区域内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沟壑水土保持率稳步提高,水土流失得以改善。三原县北部重要物种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任务: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育保护。封山育林、退化人工林修复、合理疏伐间伐、乡土植被补种,加快对单一、高耗水人工林的结构和功能改善,提升森林质量;限制和减少经济林种植面积,结合林权赎买和封山育林等方式,统筹改善水土流失问题。加强河流生态岸线的保护修复,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对清峪河(上游段)保护,建设生态廊道,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陕西省农业空间面临土壤侵蚀、耕地退化、农田生态景观破碎化、农业生态系统不稳定等问题;咸阳市是全国关中农业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布置了 “渭河(咸阳)平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原县属于渭河平原地区,为落实陕西省、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重点项目及渭河(咸阳)平原土地综合整治子项目,改善全域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原县布置1个子项目。

三原县陂西镇等3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实施范围:三原县陂西镇、鲁桥镇、城关街道

工程类型:国土综合整治工程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农业农村局

目标: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得到恢复,农田生态系统显著改善,耕地集中连片程度提高。

任务:突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需要,统筹推进现有耕地提质改造,传承农耕文化,增加耕地数量及质量,改善农田生态。

三、“旱腰带”脆弱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旱腰带”区域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尤以干旱最为突出,故称“旱腰带”。“旱腰带”区域位于渭北黄土高原向关中平原过渡地带。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要求落实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省级重点项目,咸阳市以改善“旱腰带”脆弱区为目标,布置了“旱腰带”脆弱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三原县北部属于“旱腰带”区域,为落实陕西省、咸阳市重点项目,改善“旱腰带”脆弱区,布置2个子项目。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等5镇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实施范围:西阳镇五泉村,渠岸镇大村王村、惠家村,陵前镇墩台村,大程镇苟家村、朱家湾村、永合村、老庙村,鲁桥镇桥头村

工程类型:矿山治理修复工程

修复面积:24.7391公顷

实施期限:2021-2023

牵头单位:三原县自然资源局

目标:解决废弃矿山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土地压占损毁等问题,恢复矿山周围的生态功能,全面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任务。

任务:针对受损生态功能开展地貌重塑和植被重建,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定期对复绿植物养护,加快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大程镇等3镇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实施范围:大程镇朱家湾村,陵前镇口外村,渠岸镇仇阳村、大村王村、惠家村、吴村盖村

工程类型:矿山治理修复工程

修复面积:7.2833公顷

实施期限:2021-2024

牵头单位:三原县自然资源局

目标:解决废弃矿山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土地压占损毁等问题,恢复矿山周围的生态功能,全面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任务。

任务: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地质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工程,恢复矿山生态,加强破损山体、景观破坏、山体滑坡等矿山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四、西安都市圈(咸阳)城镇生态融城建设项目

大西安都市圈是未来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和重点。三原位于大西安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内,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和城市生态文明进步中必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落实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平原城市品质提升带——关中城市群生态修复省级重点项目,以及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大西安都市圈(咸阳)城镇生态融城建设项目,布置2个子项目。

三原县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建设项目

实施范围:城关街道

工程类型:城乡居住地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廊道修复工程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住建局

目标:规划期末共建成综合性公园15处,社区公园40处,城市碳汇和空气质量转好,城市绿化空间增加,主城区城市绿地率宜达到40%,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达到12平方米。

任务:以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增加立体绿化,划定永久城市绿带,建设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改善城市生态基底,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合理化各类绿地种植结构,考虑群落多样性与特色树种结合,采用灌乔草复层降温效果较好的植物,增加城市碳汇。

中心城区蓝绿网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实施范围:城关街道

工程类型:城乡居住地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廊道修复工程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自然资源局

目标:构建生态保护环,贯穿多条水系廊道、泄洪通道、河流绿色廊和生态绿色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实现山水林基质与小型绿化斑块的有效衔接。

任务:通过公园强化城市轴线、绿地楔入城市中心、绿色廊道联系多级公园、口袋公园激发社区活力,打造水绿相连、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体系,塑造城绿相间、生态清新结构完整的绿地系统。

第二节 一般项目

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三原县位于咸阳渭北旱塬绿色生态带,其生态系统稳定对于咸阳乃至整个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起到关键作用,为此咸阳市安排了2个市级项目。

(一)泾阳——三原固沟保塬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项目

为落实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泾阳——三原固沟保塬生态保护与修复市级重点项目,布置2个子项目。

三原县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范围:城关街道、嵯峨镇、大程镇、陵前镇、鲁桥镇、西阳镇、新兴镇

工程类型: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修复面积:31.40平方公里

投资预算:0.314亿元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水利局

目标:以“固沟保塬”为主要目标,结合当地乡村建设、生态及人居环境建设,建立塬面径流调控综合治理体系,系统治理北部沟壑区的水土流失和塬面切割问题,实现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区域内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水土保持率稳步提高,水土流失得以改善。

任务: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育保护。重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侵蚀沟治理、土地综合整治,治理区域水土流失。

四十里塬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实施范围:大程镇、西阳镇、陵前镇

工程类型: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修复面积:581.62公顷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自然资源局

目标:四十里塬坡沟壑地区水土保持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任务:以“固沟保塬”为主要目标,结合乡村建设、生态及人居环境建设,建立立体防控综合治理体系,系统治理四十里塬坡的水土流失问题,实现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实施淤地坝建设项目。通过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及退化林修复改造等措施,建设万亩生态经济林,配套建设绿道、灌溉设施,打造宜居绿色长廊,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

(二)泾阳——三原旱塬坡耕地水土流失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为落实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泾阳——三原旱塬坡耕地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市级重点项目,布置1个子项目。

三原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实施范围:大程镇、陵前镇、新兴镇、嵯峨镇

工程类型:国土综合整治工程

修复面积:1452.05公顷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农业农村局

目标:耕地水土保持率稳步提高,农田耕地质量显著改善。

任务:针对耕地坡度在6°-15°中度水土流失区,采取修筑梯田、等高种植等措施,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和粮食增量。通过机械削坡、平整,完成坡改地,增加农作物产量。改造成最窄处也有近10米的宽幅梯田,预期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农作物产量达到原本坡地的1.8倍。

二、泾河(咸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开展水库水源涵养工程,划定水源保护范围线,库区村庄采取以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为主的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完成水源地防护,在河流入库处和取水口附近放置生态浮床等工程,恢复水源地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提高水源地水质质量。实施库区水源涵养林,布设护岸林过滤带。为落实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泾河(咸阳)流域重点水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布置1个子项目。

三原县冯村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整治项目

实施范围:嵯峨镇

工程类型:流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修复面积:256.60公顷

投资预算:0.068亿元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水利局

目标:水源地水质III类以上,库区山体复绿,周边地质灾害有效防治,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

任务:实施电子监控及在线水质检测项目;水源管理设施改造项目;风险防控及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在二级保护区实施生活垃圾收集和清运,购置转运车辆;在水源地周边及下游建樊家河、蒲家河、黄家污水处理站及配套干支管线,在准保护区建杨家河、邵家河、洪水污水处理站及配套干支管线;冯村水库迎水坡、背水坡环境砌护治理;一级保护区隔离林带建设等。

三、重大生态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生态源地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构成咸阳市重要生态源地的组成,是咸阳市两道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结构,也是绿色碳库潜力区。为落实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自然保护地及唐代帝陵遗址带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布置1个子项目。

清河三原县段生态岸线保护与修复工程

实施范围:清河沿岸涉及镇(街道)

工程类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投资预算:0.5亿元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水利局

目标:提高河流管控与调度能力、岸坡防护、污染源治理、水系联通性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任务:实施清河三原县段生态岸线保护与修复工程,对清河西郊水库至大程段支沟治理、旧砖厂进行综合整治。

四、咸阳市中小流域治理工程

中小河流是生态网络格局构建的重要基础,同时肩负防洪减灾的重要任务。中小河流的生态系统稳定和韧性,对于周边地区生态系统起到调节作用。为落实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咸阳市中小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布置4个子项目。

清河三原县嵯峨镇杨杜村至鲁桥镇孟店村段清淤及护岸项目

实施范围:嵯峨镇、鲁桥镇

工程类型:流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投资预算:1.04亿元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水利局

目标:改善水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切实提高清河河道的水源涵养与防洪治理能力。

任务:对清河加强督查检查力度,开展清淤疏浚、新建护岸、改造跨河桥梁等工程,保护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能力。

浊峪河三原县西阳镇正风村、光明村段排洪渠清淤及护岸项目

实施范围:西阳镇

工程类型:流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投资预算:0.52亿元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水利局

目标:改善水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切实提高浊峪河河道的水源涵养与防洪治理能力。

任务:对浊峪河加强督查检查力度,开展清淤疏浚、新建护岸、改造跨河桥梁等工程,保护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能力。

三原县清峪河(下游)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实施范围:渠岸镇、独李镇、大程镇、西阳镇

工程类型:流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投资预算:12001万元

实施期限:2022-2023

牵头单位:三原县住建局

目标: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升河道服务功能,依托河道景观提升工程,结合河道所在区域的功能定位及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修建文化、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任务:在西阳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1.0公里新建10000平方米潜流式人工湿地及附属工程;在大程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1.5公里新建10000平方米潜流式人工湿地及附属工程;在大程镇屯王村和王店村新建2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分别为150m3/d100m3/d,拟建水源涵养林250000平方米;建设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站2座,配套相关监测设备,入河排污口截污管网3000米。

浊峪河湿地陵前段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范围:陵前镇

工程类型:流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

投资预算:0.8793亿元

实施期限:2022-2024

牵头单位:三原县住建局

目标:善河道水环境面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任务:修建河堤4000米,修建道路4公里(红线宽9米)、修建生态护坡10000米、两岸生态湿地建设180公顷、生态隔离带10平方公里、河道垃圾清理2万吨、安装围栏、警示标志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五、生态环境治理项目

农村居住地分散,面积广阔,长期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对于人居环境造成污染,对于灌渠、农田生态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为落实咸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乡镇居住地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地区生态保护要求,发挥生态修复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布置1个子项目。

农村生活环境改造工程

实施范围:三原县各镇(街道)

工程类型:乡镇居住地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期限:2021-2035

牵头单位:三原县农业农村局

目标: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减少乡镇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农田、灌渠污染,整体提升城镇、乡村居住地生态环境。

任务:推进垃圾转运收集系统建设、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及垃圾分类建设、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等。

第六章 资金估算

第一节 估算依据

1)《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通知》(财农〔2015258)

2)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

3)《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计价格〔19991283号);

4)《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计价格〔20021980号);

5)《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

6)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51号);

7)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0〕年174号);

8)《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380号);

9)《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4192号);

10)《国土资源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7322号);

11)关于印发《陕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陕财办农〔2007208号);

13)陕西省类似工程造价和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数据;

12)《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2003)。

第二节 投资估算

依据行业标准、相关部门的工作定额及测算依据等,针对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16个重点工程,综合运用系数法、加总法、单位面积投资估算法等,匡算初步估算总投资21.0348亿元。其中,近期投资11.6148亿元、中期投资5.90亿元,远期投资3.52亿元。

6-1 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投资匡算汇总表(单位:亿元)

序号

重大工程

项目名称

近期


中期


远期


合计

1

咸阳渭北旱塬绿色生态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三原县生态廊道建设项目


1.30

1.00

2.30

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三原县陂西镇等3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0.60

0.60

0.52

1.72

3

生态脆弱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大程镇等3镇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0.0167



0.0167

4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等5镇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0.0567



0.0567

5

大西安都市圈(咸阳)城镇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修复工程

三原县综合公园及社区公园建设项目

2.16



2.16

6

中心城区蓝绿网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2.0


2.0

7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泾阳-三原固沟保塬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项目

三原县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0.314



0.314

8

四十里塬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2.0


2.0

9

泾阳-三原旱塬坡耕地水土流失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三原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2.0

2.0

10

泾河(咸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三原县冯村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整治项目

0.068



0.068

11

重大生态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清河三原县段生态岸线保护与修复工程

0.50



0.50

12

咸阳市50公里以上中小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清河三原县嵯峨镇杨杜村至鲁桥镇孟店村段清淤及护岸项目

1.04



1.04

13

浊峪河三原县西阳镇正风村、光明村段排洪渠清淤及护岸项目

0.52



0.52

14

三原县清峪河(下游)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1.2001



1.2001

15

浊峪河湿地陵前段生态修复工程

0.8793



0.8793

16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

农村生活环境改造工程

4.26



4.26

合计

11.6148

5.90

3.52

21.0348

第三节 资金筹措

根据《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和《陕西省自然资源领域省级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投资,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性资金和社会资本出资统筹解决。

中央财政投资主要围绕国家生态屏障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工程布局和主要任务,确保黄河重点生态区、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等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项目落地实施。

省级财政投资主要侧重于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大战略支撑区、生态问题突出区,围绕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跨流域、跨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目标任务,确保嵯峨山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实施。

市级财政资金按照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布局,着重解决重点区域性突出生态问题,统筹跨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任务,确保重点工程项目有序实施。县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把重点工程分期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程建设资金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加强资金整合,持续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资金投入。

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入三原县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采取PPP(部门与企业合作)、BOT(建造-运营-移交)、EPC(工程总承包)等模式参与重点项目,充分实现政、银、企三方联动和信息共享,共同谋划、推动、落地一批重点项目,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第七章 规划实施效益

第一节 生态效益

一、提升三原县生态系统安全保障

通过分区实施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整体格局,提升流域生态安全水平。至2035年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3.61%,饮用水源地水质达Ⅱ类水比例为100%。将构建以南部清峪河流域生态修复区、中部四十里塬坡生态修复区、西北部嵯峨山森林生态修复区、东北部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为生态安全与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格局,进一步提升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水平。

二、系统提升生产生活环境与水安全保障能力

湿地质量退化、河湖污染等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一方面,对自然植被进行保护和修复,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40平方公里,将加大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其次,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将显著减少流域水土流失风险和水生态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全市湿地面积稳定在10公顷以上,将使大部分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将显著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能力。同时,对流域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整治显著减少了流域污染源。河湖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将有效保证清峪河、浊峪河、赵氏河等河道水质稳定达到水功能区水质要求。

三、整体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通过对南部清峪河流域生态修复区、中部四十里塬坡生态修复区、西北部嵯峨山森林生态修复区、东北部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进行生态修复系统工程,能有效阻止水土流失、矿山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恶化,起到保持沿岸水土的作用。随着地表植被的增加,截流水量能力提高,将提升流域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通过自然植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措施,将提升流域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矿山破坏造成的滑坡等地质灾害将进一步减少。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河道生态修复,也将对防洪工程起到巨大作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也将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生物入侵等灾害。

第二节 社会效益

一、树立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意识

在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大工程过程中,注重全社会参与,将提升全社会对生态保护修复重要性和价值更充分的认识。有利于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形成对自然生态敬畏的价值理念;树立生态责任和生态道德意识,逐步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生态知识的学习教育意识,更多了解和掌握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基本常识和理念。形成全社会动员,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大工程的实施,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居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同时也推动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经济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将增加全县人民幸福感。

第三节 经济效益

一、经济增长带动效应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土地整治与修复等项目,将提升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而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直接拉动流域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尤其是对当地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改善投资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区域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但能为当地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有用的土地储备资源,而且也可为市域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夯实基础,注入新的活力。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均可大幅度提高,推进当地绿色产业开发,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产业链的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推进三原县生态绿色发展

三原县的青山绿水等生态资源得到良好保护,为三原县发展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生活提供重要基础,更为三原县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产品价值提供条件。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质提升、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的实施将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了生态产品的产出。三原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保护修复,改善了流域生态资源质量,同时,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等多种经营项目和模式,为当地创造新的致富渠道,可有效提高当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第八章 保障机制

第一节 组织保障

一、加强规划实施政府主导,落实地方责任

建立由三原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三原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协调,各镇(街道)、水利、环保、公安、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联合执行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为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职能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项目实施可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自然资源局、水利、环保等部门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相关部门技术骨干力量为成员组成的管理机构,各镇(街道)以负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具体施工、协调和管理工作。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目标,强化保障措施,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实行系统管理,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管理机制

强化政府部门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监管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分割现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管理合力,协同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明确各管理部门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形成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解决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包括统一的监管平台、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各部门责任主体实行统一评价与考核。

第二节 资金保障

一、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供坚实保障

综合考虑三原县生态系统特点,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大工程资金投入。加强财政政策整合统筹,集中安排,形成合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稳定、多元的投入机制。

二、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生态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遵循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思路,通过资金补助、对口支援、产业转移、园区合作、技术分享、税收共享等方式建立跨行政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分担生态保护任务。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行省级公益林与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联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三、资金使用管理

生态修复资金的使用,必须严格执行《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支出,建设单位要做好资金使用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管专用,单独核算,县级以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集体讨论,严格审批,规范财务手续,明细每一笔款项的使用状态和使用途径,保障每一笔资金的正确使用。

第三节 技术保障

积极推广使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特别是开发性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生态修复项目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积极开发高科技生态产业项目

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与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和西安市、咸阳市等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积极开发、引进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探索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路径。加强三原县生态产品价值、生态环境承载评估等基础理论研究,及时摸清生态本底,推动三原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二、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

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保科技专家及各专业领域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推动高级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队伍、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和专家咨询机构的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能力。加强对从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经济建设专职人员技术培训,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培训机构,鼓励和资助企业员工参加技术再培训,培养一支懂业务、善协调、会管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业队伍。

三、加强环境监测、预警、监察能力

加强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点,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城乡全覆盖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三原县生态环境局监察大队队伍建设,分片区负责环境监察和环境执法任务,建成覆盖城乡的监察网络。以生态修复工作为契机,积极培养、引进科技人才,选择各行业务骨干定期学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第四节 监管保障

一、创新补偿标准体系

结合三原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不同地理空间的补偿等级划分和幅度选择,科学确定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实施原则与计算方法,针对生态保护补偿应结合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种机制,及环境法治多元参与的治理理念,政府补偿的高效率性和市场补偿主体的多元化、平等自愿性等优势结合,开展政策优惠、生态补偿等形式的生态保护补偿策略。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充分考虑限制开发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状况、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完善测算方法,有针对地制定补偿标准。加大生态脱贫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生态移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进程,调动农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

二、落实生态补偿政策

积极向上争取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开展三原县横向生态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补偿资金来源于下游受益地区和受益企业。推动生态保护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和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财政支持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机制。

第五节 鼓励公众参与

一、制定奖惩措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民营林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引导和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奖惩措施,对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项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应有的奖励,鼓励公众参与,不断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项目工作的全民参与度。努力回应人民关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以环保督查问题整改为总抓手,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增加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

二、加强科学普及、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大力宣传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环境意识,为方案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共建共享,积极引导全县上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三、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渠道和机制

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作用,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建立统一有力的监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调动和发挥各类组织参与生态保护与管理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全县群众,尤其是管理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学习,摒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错误观点。


进微信群聊规则

方式1:加入有很多人咨询的会员后,微信添加崔老师ppplaws,告知想要加入的群聊,直接邀请。

方式2:转发公众号有很多人咨询的文章,发朋友圈(可见,不删除);或发微信群(至少30人,行业相关),截图发送崔老师ppplaws,告知想要加入的群聊。

  • 完整资料数据索取路径

方式1:资料换资料,微信添加崔老师ppplaws,提供一份主题相关的文件后获得文件(一天仅限一份)。

方式2:加入有很多人咨询的会员,在星球内搜关键词,或输入网页网址https://t.zsxq.com/13GDZxiai,微信扫码登录,可直接不限数量下载文件。

方式3:转发公众号有很多人咨询的文章,发朋友圈(可见,不删除);或发微信群(至少30人,行业相关),截图发送崔老师ppplaws,并告知资料名称(一天仅限一份)。


更多相关精彩内容推荐

生态修复专题

汇总丨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 专题研究

干货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培训

推荐丨一张图读懂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附汇报PPT)

资料丨河南省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资料丨湖南省印发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资料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值得参考

资料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资料丨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

资料丨江西省吉安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征求意见稿)

资料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试点应用2019

资料丨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探讨

资料丨浅议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推荐丨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转型发展研究

专题丨长沙市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专题研究(征求意见稿)

推荐丨生态文明背景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政策解读

推荐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探索

最新丨四川省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

资料丨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2020年工作要点

收藏丨山西省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资料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和起草说明

推荐丨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

收藏丨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解读

报告丨历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专题汇总初步分析

资料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自然生态格局保护与环境修复治理专题研究

推荐丨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草案

资料丨《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推荐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

资料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收藏丨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资料丨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资料丨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资讯丨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发布

资料丨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最新丨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资料丨辽宁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版

收藏丨雅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

资料丨宜宾市叙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资料丨黑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版

新闻丨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

收藏丨国家公园标准化规范资料

收藏丨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

最新丨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它们在哪个省份?

资料丨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草案

推荐丨一图读懂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

资料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等12项行业标准报批稿公示

最新丨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和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有什么不同?

推荐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

干货丨王薇:自然资源生态安全预测预警方法与实践

资料丨叶嘉琦: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应用场景的实践与探索

资料丨吉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资料丨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推荐丨一图读懂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资料丨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版

干货丨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资讯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暨生态系统碳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资讯丨一图读懂《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资料丨广东省茂名市国土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35年)公示版

汇总丨辽宁省葫芦岛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

干货丨贵州省遵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资料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

收藏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干货丨福建省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文本

推荐丨石家庄市城市水系及水系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资料丨辽宁省抚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干货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资料丨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报批稿

收藏丨中国生态(山水林田湖草沙)变迁

收藏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文本

推荐丨关于举办“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河南农大论坛(2023)的会议通知(第三轮)

推荐丨江苏省无锡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

草案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稿

推荐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送审稿

通知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第一期)

通知丨土地综合整治培训会(第一期)9月22-23日 北京举行

收藏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 (2023—2025年)

资料丨湖南省娄底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审议稿

推荐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国土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示版
推荐丨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

陕西相关资讯

资料丨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推荐丨陕西省地理信息产业微信交流群

资料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文本、图集和保护清单

观点丨城市图谱西安:古城新貌

资料丨陕西省韩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

资料丨陕西省丹凤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收藏丨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推荐丨陕西省镇坪县城关镇友谊村、白坪村、竹节村溪(南江湖片区)村庄规划

推荐丨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桂花村

收藏丨《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

推荐丨陕西省延川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

最新丨2022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

资料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最新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资讯丨陕西省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名单

推荐丨2022实景三维创新峰会-西安站

推荐丨2022年中国行为地理学术年会于10月21到23日在西安召开
资料丨陕西省富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推荐丨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郭庄村实用性村庄规划(2021年-2035年)公示材料
收藏丨2023年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计划和绩效目标
资料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草案
推荐丨陕西省汉中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
最新丨陕西省彬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草案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草案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最新丨陕西省咸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推荐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推荐丨陕西省宝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推荐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版
资料丨《2023年陕西蓝皮书》发布
资料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资料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推荐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资料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推荐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草案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推荐丨陕西省西咸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干货丨第四届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6月16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

草案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加群提示


45个社群交流平台:国土空间规划、航天卫星遥感、新型智慧城市、无人机航测建模、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精定位地图、乡村振兴交流、海外地理信息、产品技术方案、招商投资理财、职业证书学习。入群请加有很多人咨询崔老师微信ppplaws


更多精彩资讯扫码关注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有很多人咨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